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觉 >> 菁菁校园 >> 正文

儿时的年味

日期:2016-03-16    作者:潘利    编辑:     编号:    来源:     点击: 273

过年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不定,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意在祭祖祈福,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

厚重的年味代代传承,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年味是那耳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那眼前香味四溢的美食,是那各种关于年俗的奇异故事,是那一家人团圆的欢声笑语。

而我小时候,是特别盼望过年的,就如那俗语“大人望种田,小儿望过年。”作为孩子心性是单纯的,一到腊月就掰着指头数日子,期待着过年的新衣、美食与压岁钱。虽然钱不多,却也能满心欢喜。过年能拜年走亲戚,放鞭炮。在锣鼓喧天的热闹声中看龙灯、舞狮子。

在农村,过年前得做许多准备。因此过年一般从小年开始的,也就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环境、做卫生。以此寓意着除去往年晦气,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妈妈会把长竿上绑一把枯竹枝,用来扫除屋内高处的灰尘、蜘蛛网,我会打桶水帮妈妈擦拭杯子与桌子。而从小年到三十,这期间妈妈都会准备年货,像瓜子、花生、桔子还有我喜欢的糖果。不过我还是最爱奶奶用那粘牙齿的麦芽糖和爆米做的爆米球。至今还记得那咬起来“咔咔”声响,齿留余香的甜甜滋味。妈妈还会逮几只自家养的大肥鸡宰杀,村上有谁宰杀猪,便会买上些许。村里有共用的池塘,一起抽干水,各家都捕些大鱼,挖几条莲藕。而我总守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在池塘里忙碌的身影,看到爸爸捉到那活泼扑腾的大鱼,就会特别开心,“咯咯”的笑个不停。那时经济条件有限,基本年货都是些土特产而已,图的就是个热闹团圆。

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这天要点烛烧香、烧纸祭拜祖宗,那时的我被喊到一旁看着爸爸忙碌,也不懂,只记得被要求不许大声说话,等鞭炮放完,冥纸烧的也差不多就让我跪下祭拜。这些做完后才能上菜吃年夜饭,我家年夜饭一般是提前到那天中午进行的,吃饭的座位也有讲究,按照辈分依次落座。那时年夜饭算不上太隆重,但荤菜必不可少,主要鸡鸭鱼肉,水饺,再搭一些菜园里刚摘的新鲜疏菜,荤素得当。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举杯,相互祝福。下午就贴春联,那贴春联的浆糊都是拿个铁碗放在炉子上用面粉加水慢慢熬制的。我会好奇的也拿个勺子学着妈妈的样子,顺时针不停搅拌,看着它“咕咚咕咚”的冒泡,就觉得好玩,搅得更欢了。而春联都是请有学问的人亲手写的,那墨汁下遒劲的字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年味。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吃着零食、闹着磕、看着春晚守岁,而我会缠着妈妈给我讲“年兽”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乐此不彼。凌晨时,新年的钟声敲起,家人一起放鞭炮、看烟花,而嘴馋的我早就闹着要吃汤圆。

等到初一,我会早早的爬起,高兴的换上新衣,打扮的漂漂亮亮,在街坊邻里逛逛,恭祝新年。初二去外婆家,接下来几天依次走访亲戚,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算过完年。

欢庆新年,浓浓的年味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气韵。如今家乡的春节大体也这样,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的发展,有些东西终究不一样了,再也找不回了。现在过年的鞭炮声更浓,烟花更绚烂,但终究少了些当初那纯厚朴实的乡情味。

15广告(2)班 潘利





上一条:真正的成长


下一条:孤尘一世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