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十年潜心发力,探索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机制,探索教育课程的综合改革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十年树人,艺术学院依托“六室合一”的育人环境,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四创教育”这一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培育了一大批艺术设计的“新工匠”,形成了艺术学院特有的艺术品格。
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支点的育人机制
艺术学院提出“六室合一”的育人环境机制,学院搭建的各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室、实训室、创新创业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教研室统称为“六室”,而这六个特色空间的统一运作则是“合一”。
“六室”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作室,而这一室也成为了艺术学院吸引企业参与、打造校企合作的支点,辐射并带动教室等其它五室的共同发展。艺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行业标准的校本教材3本、开发“互联网+作品展示”课程4门、在线开放课程11门,微课7门,建设了环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室一间,校企共建实训室一间。
艺术学院院长徐火球说:“这一机制深化了艺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高度融合。”
这一育人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项目入驻,学院先后与“武汉璐丝商贸有限公司”、“武汉天河微影互娱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东三云科技有限公司”、“义乌市云桥创意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了“艺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的企业项目实现到账经费29万余元。
近年来,学院又先后与“江南美装饰集团””一家一装饰集团”“湖北明星全案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天河微影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开办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六室合一”育人环境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提供了良好平台,为现代学徒制建设找到了“家”。近两年来,艺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班级数6个,学生数561人,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数量8个。形成了“五双三化”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教学模式。
艺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97%以上,毕业一年内月均收入位居全校前列。
以作品创新创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艺术学院的大部分学科都集审美、实用、商业性于一身,艺术设计作品是艺术学院立院之本,是专业立业之本,是师生的立身之本。”艺术学院的徐火球院长说,正是因为这样,艺术学院改革传统的课程式教育模式,逐步推进“创新创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四创教育”模式,推进以“作品创新创作”为中心环节的项目式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作品的实操制作。每个专业每个学期都设置了一个中心作品创作课程,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形成学生的个人作品册、到班级的优秀作品集,再到专业的优秀作品展、毕业设计作品展。艺术学院逐渐形成了“一课一册一集一展”四位一体的学院特色教学内涵,逐渐形成了产品设计、制作、专利、竞赛一脉相连的学院特色教学成果。
2018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正值艺术学院成立十周年,学院2016级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产品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四个专业300余名毕业生精心设计、制作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参加了展示。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运用海报招贴、产品包装、文创产品等创作手段进行了整体的设计表达,以艺术学院十年为主题形象设计制作的各种文创小物引得观展的师生赞不绝口;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展出了3D打印作品、皮具制作、陶艺制作作品;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从角色造型、动画短片制作等方向集中展示了2018年省技能大赛动漫赛项获奖学生作品,并在展厅进行短片播放展映动画设计的基本流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品则主要展示了室内装饰效果设计与制作。
校长王进思参观作品展后说:“此次展览彰显了近几年艺术学院各专业前沿教学特色,也是艺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整体展现”。而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正源于它的教学教育模式,源于它的师资力量,源于它的学生专业素养。
古典文化设计小组张雨晴、徐经晶回忆起创作初期冥思苦想而不得时,指导老师吕祯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男孩使尽全身力气挪石头的故事,父亲说他没有尽力是因为没有向他请求帮助。吕祯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让这个小组明白了“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的道理。他们集体对创意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努力和制造商一再沟通,学院的老师鼎力支持,为了每一个艺术作品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最终,该组作品得到参展观众的评价,是“精湛”二字。而这场展览中,这样令人称赞的小组设计作品,还有几十个之多。
正是因为艺术学院精心设计的“以作品创新创作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配套设计的竞赛课程,从课堂到作品到竞赛,艺术学院的师生硕果累累。2016年,学院环艺专业教师周敏在全国第七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比赛中,荣获青年教师“金教鞭奖”讲课竞赛金奖;2018年在由中国包装联合会组织举办的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共荣获了14个奖项,其中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和入围奖5项;2018年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动漫赛项中,学院代表队在推荐组和抽测组中斩获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同时,2018年“48H动画与视效预览大赛”湖北赛区比赛也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举办,艺术学院代表队最终斩获湖北省一等奖,入围全国总决赛,与全国三十所高等院校共同角逐中国区前三甲。
以培育新时代匠人为核心的艺术品格养成
“只有将教师的匠人工艺培养好,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新匠人。”艺术学院的徐火球院长认为,十年来,艺术学院之所以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体现。
为了适应高职教学需求,艺术学院以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设计工作室为基础,实现了校企共同培养师资的机制,使学校专任教师有实践锻炼的场所,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六室合一”的育人环境就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养便利,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的艺术设计教师。艺术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以上,近两年来艺术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项四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和技能竞赛获得奖项近百项。
除了艺术学院本身的“双师型”教育团队之外,还有来自各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18人,其中包括一些技能大师、非遗大师。兼职教师每学年的讲授课时数达到2300余节,是学院每学年总课时的20%——这也是艺术学院教学改革创新和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刘静依然记得成立木雕大师工作室时的情形。当时她到南京参加了木工训练营,首先自己学会基础的木工工艺和最新的现代木工设备,为工作室筹建做准备。“有了木雕工作室,同学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木雕艺术,在提升艺术审美与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传统与创新的魅力。”刘静回校后,几次邀请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万正兰出山,在学院各方的努力下,终于邀请到万老师来上课。
3D打印室的传统功能和创新使用在艺术学院落地实锤。2014级的朱元清、杨春衍等大批同学,在校期间就以手绘基本功扎实,软件能力强,能独立应用3D打印各种机型,配合老师在毕业设计阶段为同学打印毕业设计作品,早早的被设计公司看中,在工作中的企业好评不断。
“张琪(武汉泽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技能名师陶艺工作室”在艺术学院挂牌成立,工作室将同学们的一项项设计变成了一个个实物。2015级产品艺术班的衡子贤、伊瑞等同学参加了创新行动计划的新疆主题包装、容器设计的活动,得到了新疆方面博士吐尔逊老师的高度评价,国家产品外观专利已经获批。
近年来,艺术学院获得的国家专利达到三十余项。“为了学生专利申报工作,我们很多老师都来回跑专利局、律师事务所,甚至有些老师每次都是打车来去,还都是自己出的钱。”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张丽感叹,老师们不计回报的付出,都是希望能看到学生切切实实的成长。
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是艺术学院向社会交出的艺术设计作品,用艺术学院人的话说:每一件作品都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益求精的精雕细琢。这也正是艺术学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