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院要闻 >> 正文

“焊”卫者的匠心:陈文祥与他的两千“弟子”

日期:2025-11-14    作者:    编辑:汪云凤     编号:审核:石临风    来源: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点击: 0

记者 刘苒漪

火花闪烁,焊枪轻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实训车间里,陈文祥俯身于钢铁之间,目光如炬,手中的焊枪稳稳划过一道弧光。0.5毫米的薄板上,渐渐浮现出一排细密均匀的鱼鳞纹,仿佛金属上开出的花。学生们围在一旁,屏息凝神,直到他抬起面罩,才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陈老师这手‘稳准精’,真是‘行走的焊接教科书’!”

从教二十余载,陈文祥以焊枪为笔,以钢铁为卷,书写着一名职教教师的匠心与担当。他是“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机械行业特级技师”等荣誉的获得者,却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炽热的情感倾注于每一道焊缝、每一位学生。

“焊接是技术,更是艺术”

“手要稳,心要静,眼要准。”陈文祥一边调整电流,一边对身旁的学生轻声叮嘱。焊接于他,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一门追求极致的艺术。2025年,他被评为机械行业首批特级技师,全国寥寥无几。氩弧焊、电弧焊、激光焊……十余种焊接工艺,他样样精通。一次,某企业因特殊合金焊接屡屡失败,心急如焚。陈文祥走进车间,俯身观察半小时,轻轻调整了几个参数。焊枪再起,弧光稳定如练,一道完美焊缝缓缓成形。“陈老师一来,难题迎刃而解!”企业负责人紧握他的手,连连道谢。

陈文祥老师给学生上课

“教技术,更要教做人”

“工匠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这句话,陈文祥常说,也常做。他的课堂纪律严明,却不失温度。学生操作失误,他手把手地纠正;有人情绪低落,他便讲述自己从学徒到专家的经历,语气温和却有力。他开创“项目化+情景化”教学模式,把企业真实案例搬进课堂。学生们在实战中锤炼技能,也在实战中读懂责任。多年来,他带的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陈老师不仅教会我们技能,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一名学生感慨道。

“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

2024年,陈文祥受湖北省中华职教社邀请,赴咸宁一家制药设备企业开展技术帮扶。面对焊接合格率低的难题,他蹲在车间里“把脉问诊”,一待就是三天。最终,他提出三项工艺改进措施,使产品合格率从82%跃升至97%,为企业挽回损失超百万元。“职业院校的专家,既懂理论又通实战,真是雪中送炭!”企业负责人感叹道。2025年,在“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中,陈文祥再次为企业攻克不锈钢与高强钢焊接的技术难关。他从不说大话,只用行动证明:职业教育,是产业最坚实的“技术后盾”。

“技能帮扶,是双向的收获”

2024至2025年,陈文祥两度远赴新疆双河市,参与援疆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面对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他创新使用“分层教学法”,把复杂技术拆解成一步步易懂的操作。“陈老师教给我们的,是改变命运的本事。”一名学员动情地说。而陈文祥却谦逊地回应:“新疆学员的朴实与勤奋,也深深打动了我。技能帮扶,是双向的收获。”

从三尺讲台到轰鸣车间,从荆楚大地到西北边疆,陈文祥的身影始终与焊花相伴。他入选“湖北省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帮助中小微企业制定新工艺标准,培训技术骨干,解决“卡脖子”难题。迄今,他已培养焊接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每一道完美的焊缝,都是他对技艺的敬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他对教育的坚守。“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一技之长,更在于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需要中绽放光彩。”陈文祥说着,目光再次投向那火花闪烁的工位。那里,又一批“弟子”正举起焊枪,等待着他的指引——而那点点焊花,早已汇聚成时代的星火,照亮中国制造前行的路。





上一条:乘势而上,绘就武交院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下一条:【国奖风采】陈依锐:以花为喻,在武交院绽放青春华章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