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评论 >> 正文

【评论】树职教航天精密制造标杆 育航天新质生产力高端人才

日期:2025-09-15    作者:    编辑:汪云凤     编号:审核:石临风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0

本网评论员 杨柳

我校航天装备精密制造专业迎来首批新生入学,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突破,更是服务国家高端制造与航天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航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立足当前航天产业发展新趋势与职业教育改革新方向,这一事件具有深远意义。

航天装备精密制造技术专业的设立,标志着职业教育正向高精尖产业领域纵深拓展。该专业构建了融合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技术、光电检测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聚焦超精密零件加工、智能检测系统开发等航天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同频共振。作为全国首个航天精密制造专业,其设立既精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战略布局,也有效填补了职业教育在高端制造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空白,为职业教育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产教融合方面,我校与中科航天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从传统的“订单培养”向“技术共生”升级。通过“职业导师+真实项目”的培养模式,构建“入学即入行、毕业即上岗”的全链条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深化产教融合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技术保密与教学开放的矛盾,如航天核心工艺的实训转化难题;二是课程更新与产业迭代的同步性,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的教学滞后问题。未来需着力推动校企共建动态课程库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以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人才定位上,职业教育正实现从“技能工匠”到“复合型工程师”的跨越。首批新生中,既有怀揣投身“大国重器”抱负的李兴晨,也有立志“探索宇宙”的张宇辰,展现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家国情怀与多元追求。职业教育需超越“流水线技工”的传统认知,以“精密制造工程师”的职业定位重塑人才培养目标。王安迪导师提出的“分阶段培养”模式,正契合这一需求:大一夯实基础,筑牢专业技能根基;大二强化专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大三实战锤炼,提升创新与系统思维。这一模式既传承“工匠精神”的匠心品质,又融入“工程师文化”的系统思维,着力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工程师,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航天装备精密制造技术专业的设立,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推动该专业纳入“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并加强与国际航天教育机构的合作,着力打造全球航天高端制造人才培养高地,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职教智慧与力量。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