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沉浸体验非遗文化,校地双方合力打造“非遗工坊”

日期:2025-07-18    作者:    编辑:xcb     编号:审核:    来源:     点击: 0

新闻网讯(记者 杨斗)7月上旬,艺术设计学院“荆楚传承,向美而行”文化传承团师生一行,深入湖北黄石、麻城两地,开展探寻非遗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沉浸式探访体验了烙画、布贴绣与扎染、剪纸、花挑舞四项特色非遗技艺,并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活动中,学院聘请陈海明、殷海霞两位大师担任“非遗工坊”校外素质导师,为后续将荆楚非遗深度融入设计教学、培育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烙铁绘荆楚:学子体验“火墨”艺术新思

在黄石市柯尔山公园不凡美术馆,师生们拜访了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誉为“中国纸质烙画第一人”的陈海明。目睹陈大师以烙铁为笔、温度作墨,在特制纸张上精准“绘制”出山水纹理,同学们惊叹不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侯铭宇首次尝试在木板上烙画:“力道和温度控制很关键,这种独特质感启发我思考如何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田钟宁则被材料特性震撼:“火与纸的碰撞,颠覆了设计认知。”活动结束,学院团总支书记崔博文代表学院,正式聘请陈海明担任“非遗工坊”校外素质导师,未来将共同探索烙画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创作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作品。

指尖传温情:一堂“懂布脾气”的非遗课

黄石剪云坊手作馆内,布贴绣与扎染技艺传承人殷海霞为师生们带来生动一课。她展示了充满民间特色的拼布作品,并讲解其悠久历史与情感内涵。“学习布贴绣,先要‘懂布的脾气’,”殷老师边示范裁剪边强调,“每一针都需耐心,急不得。”学生们初学时虽手忙脚乱,但在老师细致指导下,逐渐体会到指尖技艺承载的温情。扎染工作室里,板蓝根的清香中,同学们亲手捆扎布料、浸染、拆解,看着阳光下展开的独一无二的蓝白纹样,刘子欣同学感慨:“亲手实践才真正理解传承的重量。非遗需要年轻人为它注入新活力。”学院同样聘请殷海霞为校外导师,为布艺类非遗的现代转化搭建桥梁。

古村剪纸红:千年技艺的传承期盼

麻城剪纸源于南北朝,千年流转,从节庆装饰发展为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师生们走进麻城三河口村,寻访麻城剪纸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锦荣(其作品《麻城风光》曾获全国金奖)。刘老师现场演绎剪刀翻飞,顷刻间红纸生花,令同学们赞叹。在她的指导下,大家尝试剪纸,手法虽生疏,神情却专注。交流中,刘锦荣坦言:“麻城剪纸虽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如今却正面临传承人才短缺等挑战。但我坚信,只要共同努力,这份瑰宝定能焕发新生”。师生们深受触动,更感青年一代参与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田间花挑舞:非遗进校园的活力样本

在麻城双庙关村,省级非遗“麻城花挑”的欢快节奏吸引了师生。“稳脚步、颤扁担、摆花篮,动作与音乐严丝合缝”,年逾古稀的姚老先生神采奕奕地讲解、示范“颤步挑花”精髓。其热情感染了现场所有人。谈及传承现状,姚师傅欣慰表示:“多亏国家政策和教育支持,花挑已进入村里小学特色课堂,年轻一代兴趣渐浓,传承火苗正旺!”团队随后前往麻城市非遗舞蹈团深入学习。经过刻苦练习,同学们最终在乡村舞台上翩然起舞,赢得村民掌声。这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学习花挑不仅是掌握舞蹈,更是在参与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

非遗工坊:链接传统与设计的未来

“非遗工坊”是学院聚焦专业特色,培育高质量育人平台的核心举措。通过引入校内外双元导师,聚焦非遗项目,共建非遗传承基地,拓展育人资源;并创新建立“导师引领+文化浸润+技能习得+科技赋能+朋辈宣讲”的实践路径,致力于做好荆楚文化的活态传承,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此次“荆楚传承,向美而行”实践,正是学院将非遗传承系统性融入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通过聘请陈海明、殷海霞等非遗大师担任“非遗工坊”校外素质导师,旨在搭建高水平的传承与创新平台。

未来,“非遗工坊”将依托学院设计专业优势,一方面深入研习传统技艺精髓,保护文化根脉;另一方面,着力探索非遗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开发特色课程,推动师生共创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审美的设计作品,为荆楚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上一条:【艺术设计学院】画笔描绘乡村新貌,巧思传递环保新风


下一条:【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美美与共”基层服务践行团深入乡镇企业 探寻设计赋能产业新路径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