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黔行承春语 同心共铸文化根——师生石阡非遗传承记

日期:2025-07-14    作者:    编辑:xcb     编号:审核:    来源:     点击: 2

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成)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黔行 同心同阡”民族实践团走进贵州省石阡县非遗博物馆。这场以民族团结为内核的“三下乡”之旅,在“说春”的千年吟唱中,探寻各民族共通的文化根脉。石阡,这座从秦代夜郎县走来的古城,正用春官手中的春牛、木偶戏的提线、毛龙节的鼓点,向青年们铺展一幅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长卷,而“说春”便是这幅长卷中最动人的篇章。

非遗博物馆:触摸“说春”里的共同体记忆

迈入非遗博物馆2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的展区前,展柜里的木雕春牛正泛着温润的光。讲解员指着春牛身上的红布与麻线介绍到:“这红布是仡佬族的祈福,麻线是苗族的寓意,提醒着家家户户‘瘟疫全无’,早在明清时,春官就带着这样的春牛,走遍了侗、苗、土家等村寨。”展柜里的《石阡府志》复刻本上,“明宣德年间,石阡长官司正长官安然掌迎春事宜”的记载墨迹清晰。实践团成员耿博在笔记本上摘录:“从宋代《东京梦华录》里的‘鞭春’,到明清知府‘劝农行耕’时的带头犁田。”可以看出“说春”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仪式,更是对各族农户“不违农时”的嘱托。

在相邻展区,木偶戏的杖头傀儡与“说春”的春贴形成奇妙呼应。那些宋元遗存的“木脑壳”,戏服上既有仡佬族的印染纹样,又有侗族的盘扣,正如说春人既唱“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指南,又吟“招财进宝”的多元祝福。

坡背村拜师:再牵穿越千年的春牛

从县城向东南驱车20公里,花桥镇坡背村的“石阡说春”非遗传习基地飘出清越的吟唱。“石阡说春”非遗传承人封永站在传习基地的桌前,手中春牛的红布在穿堂风里轻摆。“春官分‘说正春’和‘说野春’,我们封家是唐天子封的‘正春’,当年祖先封福兴、封复宪要的‘子孙官’,就是要把各族共有的农耕智慧传承下去。”

实践团成员围在身边欣赏封村长“说春”展示。封村长手持春牛,红布缠角的木牛在他掌心轻轻转动,开口便是清越的吟唱:“唐王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立春浸种春分播,清明下种谷雨匀……”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在春词里流转,每一句都带着仡佬族“薅草锣鼓”的顿挫与侗族“耶歌”的婉转。展示结束后他放下春牛,拿起案上的春贴,指着“财神赐福”的纹样道:“以前官府派春时,春官要带着这样的春贴走州过县,各族官员见了都要带头犁田——你看这春词里的规矩,从来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是各族人共守的农耕本分。”

在“石阡说春”非遗传习基地,实践团陈亿同学向封永行三鞠躬礼拜师,案上的春牛披着新缝的红布,麻线缠角,寓意“天花尽除”,红布象征“日子红火”,陈亿同学郑重接过春牛。封老师清了清嗓子,先教他念最基础的《送春词》:“正月立春雨水连,二月惊蛰春分天……”。

唱到“三月清明谷雨前”时,陈亿不小心把“前”字唱成了普通话的平声,封老师笑着摆手:“这字得拐个弯,像他们唱山歌那样——你听……”。拖长的尾音里带着山野的回响,陈亿跟着学,春牛在掌心轻轻颤动,仿佛也在应和这跨越民族的春声。

民族文化传承:让春词里的共同体,在青春里生长

离开石阡时,实践团行囊里的春贴渗着墨香。同学们深知,自己带回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深刻认知:石阡的非遗文化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标本,而是各民族千百年共同书写的“集体日记”。“说春”的春词里,藏着各族“共耕一片田、共守一方俗”的集体记忆——唐代封氏兄弟“子孙官”的愿景、明清“共劝农”的约定、当代春人用新歌词串联的民族情,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诠释。而这份“日记”里,说春的“劝农行耕”见证着各族对农耕文明的共同坚守,木偶戏的多元造型凝结着各民族审美的交融,毛龙节的“烧龙祈福”承载着各族共求平安的心愿。此刻,黔东山地的风里,春官的千年吟唱与青年的青春调子相融相和,正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唱响新时代的春耕谣。





上一条:【人工智能学院】从辨认到创作 张集小学学子在五谷世界里读懂“珍惜”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黔行筑同心 共铸民族共同体 ——“青春黔行 同心同阡”三下乡实践团活动纪实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