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 周媛媛)“五月五,是端阳,艾草香,香满堂。”端午前夕,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航运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团辅室开展“‘艾’上非遗香满端午”主题活动。当艾草清香阵阵飘出,20余名师生正围坐在一起,用彩布、丝线和艾草,把千年端午习俗“缝”进香囊、“缠”成彩绳。
“屈原投江后,百姓往江里投饭团食物,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辅导员冯强手持艾草标本,站在屏幕前讲述端午典故。屏幕上,汨罗江的水墨动画与楚地图腾交织,冯老师举起一株晒干的艾草:“古人挂艾蒲、佩香囊,不仅为驱虫,也藏着‘祛病祛灾’的美好愿望。”
坐在前排的轮机专业学生李宇翔凑近闻了闻艾香:“原来课本里的‘扈江离与辟芷兮’,就是这种草木香!”
穿针引线的沙沙声中,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尚文杰成了“手工能手”。

学生手工制作香囊
“香囊填充要先铺艾草,再混点薄荷,香气更持久。”他捏起一片艾叶揉碎,绿色汁液渗进指缝,“看,这样缝出的针脚才像波浪线。”在他带领下,从没拿过针线男同学邹博文,正屏住呼吸给香囊锁边——彩布在指尖翻转,针尾的铜铃铛随着手腕晃动轻响。
“老师,我的艾草锤像不像’流星锤’?”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程好举起刚完工的手作——青绿色布料裹着艾草团,五彩线绳在顶端缠成绣球状。围坐的同学笑成一片,有人掏出手机拍下“买家秀”,有人把彩绳系在手腕上比造型。艾草香混着薄荷味,在团辅室里轻轻浮动。
“这些手作要是能做成文创,说不定能上‘非遗直播间’。”
望着桌上摆满的香囊、彩绳和艾草锤,团总支书记周媛媛拿起一个绣着“平安”字样的香囊感慨:“传统工艺不该只存在于课本里。今天还有不少同学搜索了解民间习俗文化活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灯光在同学们低头缝制的侧脸上投下,有人在《活动记录本》上写下:“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拿在手里、闻见香气的‘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