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公共学院】沉浸荆楚乐韵 厚植文化自信——学院美育课程走进湖北音乐博物馆开展深度实践教学

日期:2025-07-02    作者:    编辑:xcb     编号:审核:    来源:     点击: 2

新闻网讯(通讯员 莫运晓)当一枚特制的编槌轻轻落下,一道沉浑而清澈的乐音,如历史的回声,在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的殿堂里悠然荡开,瞬间将师生们带入两千年前的礼乐时空。2025年6月27日,我校公共教学与实践学院美育教研室组织本学期美育课程的学生,赴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开展了一场融合深度学术讲解与震撼现场观摩的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美育课程改革、落实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作为湖北省唯一的音乐专题高校博物馆,湖北音乐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成为荆楚音乐文化的“活态课堂”。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常规参观,本次活动定位为一场高规格的“学术行走”。我院特邀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与课程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摒弃了泛泛的介绍,代之以研究性的视角和问题式的探究。在编钟馆,面对镇馆之宝“楚曾百钟”,讲解专家并未止步于其宏伟的外观,而是结合三维动画演示,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学者们如何科学地整合擂鼓墩1号墓与2号墓的出土编钟,赋予这套国之重器以“第二次生命”的学术历程。当“一钟双音”这一世界音乐史上的声学奇迹被深入浅出地揭秘时,学生们脸上流露出的是由衷的惊叹与自豪。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触摸可发声的编钟模型,当指尖的敲击与耳畔的清音同频共振,古代工匠那近乎于道的非凡智慧与“分范合铸”126道工序背后极致的工匠精神,便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感、可知、可敬的文化体温。

移步古琴馆,这里是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的栖息地。从珍稀的古琴谱典,到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琴形制的演变,再到“减字谱”背后所浓缩的无限意境,师生们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领悟了“器以载道”的厚重内涵。

参观期间,师生们有幸受邀观摩了武汉音乐学院中乐团的大型排练——这是一支具有国家级水准的专业乐团。当指挥棒划破寂静,宏大的民族管弦乐如巨浪般扑面而来,从如泣如诉的丝竹之音,到气势磅礴的鼓乐齐鸣,整个排练厅化作一个巨大的声场。学生们屏息凝神,近乎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音符。这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次审美体验的极限拉升。民族经典作品在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下,展现出中华多民族音乐语汇的丰富瑰丽与强大张力,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接受了一场高雅艺术的“淬炼”,大家领略到中华多民族音乐的丰富语汇与独特魅力,直观地体会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的艺术表达,极大地提升了审美体验的层次感与文化认同感。

此次博物馆之行是公共教学与实践学院美育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文化现场的关键一步。讲解教师强调,课程设计紧扣沉浸式交互与文化认同,将文化自信、工匠精神、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痕融入体验全程:“当学生了解到编钟铸造需经历‘分范合铸’126道繁复工序所体现的极致匠心,当他们从古琴谱中读懂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美育便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启蒙,成为寻根铸魂的精神之旅。” 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动美育成果从文化场馆延伸至产业创新前沿,让美育真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与激发青年创新活力的“催化剂”。





上一条:【人工智能学院】学院优秀校友分享创业和学习经验​


下一条:【船海学院】校企携手探前沿,产教融合育匠才

打印】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