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讯(通讯员 章书玉)7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峻岭,思想导师张雪、章书玉、朱磊带领学校“匀汉连心 共筑华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贵州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共上一堂场馆里的思政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的同学们详细了解三线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发展历史,深刻感悟中国工业化建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历程。
潘峻岭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鄂西北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情况。上个世纪60年代末,湖北十堰成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的重要战场,十万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五年就建成了配套齐全、拥有27个专业厂、5万多名职工的现代化汽车厂。
思想导师章书玉从当年最响亮的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切入,讲述成千上万三线建设者来到贵州都匀的深山峡谷,带领群众腾地迁房,炸山石、挖土方、筑路修桥,用鲜血和汗水筑造大国重器,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
思想导师朱磊则向实践团同学们讲述了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故事。从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到“383雷达”,王小谟扎根都匀十三年,带领团队独立自主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为给国家争口气,王小谟义无反顾投身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突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空警预警机。
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思想导师张雪鼓励大家要深耕专业、潜心钻研,大胆创新,用实际行动弘扬“三线精神”,讲好“三线故事”,努力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学生在博物馆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