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晶
2019年第十八届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团体竞技赛二等奖、竞速赛三等奖;2020年第十九届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方案设计赛一等奖、布障赛二等奖;2020年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银奖;2020年第21届中国机器人大赛四足仿生越野赛二等奖……这些奖项是船舶与航运学院2020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朱永熙用2年多时间的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
一切源于热爱
“我从小就对小电器之类的感兴趣。那时候家里的风扇、烧水壶、闹钟等都被我被拆开过,有的不能还原了,我还为此挨过不少打。”
朱永熙来到学校后,就感受到了浓厚的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的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很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大家来理解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在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生涯中的重要作用,还会分享很多经典的案例,让大家更加深刻了解。当他行走在校园中时,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在讨论相关话题,有时候他也会走上去插上几句。尤其当他听到某某同学在国赛获得了一等奖,某某团队在省赛又获得了好成绩的时候,这时的朱永熙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大奖,也要成为创新技能型人才。
凭着自己对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的一腔热情,在学校社团招募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学技术协会。在社团中他吸收到了更深的、更专业的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知识,用他的话来说,“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他最高兴的是在社团里老师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相关知识,最为难得的是他在这里可以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刚进入社团时,他什么都不懂,只能跟着学长学姐慢慢地学。最先学的就是认识螺丝型号,一下课就去协会分螺丝。一堆堆螺丝慢慢地分,4m、5m、6m……都要分出来。
“不要小看分螺丝这件事,你能一眼看出这是哪个型号的螺丝,以后备赛的进度就能加快不少。在分螺丝这件事也相当于是一个考验,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螺丝,一些人就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朱永熙解释道。
|
朱永熙在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工作中 |
潜心学习的一年
2019年朱永熙跟着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的学长学姐一起学习,早上八点之前成员都到达协会的工作室,按照各自的任务安排做事。朱永熙当时一直在学习画图,学长在一边画自己的图,他就边看边学,有不懂的地方就会问。中午没有休息,吃了饭就来,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去。
“当时需要用不锈钢做一个机器人架子,我自告奋勇跟着焊接室陈老师。对于焊接我一点也没有基础,陈老师在焊接,我就给他打下手,带着黑色护目镜看着陈老师焊接,每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还要对着刺眼的焊接光和刺鼻的气味。有时候陈老师在上课,我就一个人琢磨怎么焊接,焊接完了机器人架子,我也学会了用焊条焊接钢材了。可能是因为每天对着强光,我的眼镜度数明显增加了,可是,我却学会了一门手艺。”朱永熙回忆道。
焊接完机器人架子就要开始组装了,电脑上面的数据跟实际有差距,他们就自己在实验室打孔、切割,反复组装拆解,就这样一直努力着坚持着,主动放弃了假期,每天凌晨三四点工作室的灯还亮着,最终设计出的机器人顺利参赛并取得好成绩。
潘白龙作为朱永熙的室友兼队友,他这样评价道:“我跟朱永熙从大一开始就加入社团,我们一起参加了好多比赛。他这个人待人温和有礼。但是在比赛的时候,他会特别拼,可以连续通宵一个月,真的是‘拼命三郎’,直到把不符合要求的机器人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虽然一直在参加比赛,可是他的专业成绩一直没有落下,总是保持在班级前列。”
厚积薄发的大二
明德楼6楼有一间科协的工作室,各种图纸、机械零件随处可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正小声讨论着加工方案,有的正在组装部件,还有的正在编写程序。而他们的指导老师——素质导师任晋宇正在给几个同学做着讲解。
“当时第一次召开会议的时候,朱永熙这个小伙子给人感觉是很内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他是一个踏实肯干、一心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人,在社团的工作中能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本职认真钻研机械和电控方面的知识。在十八届机甲大师赛中,为了能拿到一个好的名次,他一直在社团熬夜,这种拼搏精神被我们老师看在眼中,同学也深受感染,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在19年社团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在担任副会长职务期间,他以身作责,认真带领新学员融入社团,做好传帮带工作,分享自己的比赛经验。”任老师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来滔滔不绝。
谈到朱学长,学弟张李乐说:“在社团中作为学弟的我们第一次见到朱会长时,他给人的感觉是很亲切的。在平时他鼓励我们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以社团这个平台为契机,更好地学习各项技能。在社团的各项比赛中,遇到有参赛人员超额的情况,他总是主动让出机会,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学弟们有展现自我实际学习的机会,从而激发整个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今年疫情期间得知第十九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会在线上进行,朱永熙很早就开始准备,通过群聊和视频来和老师及队友们进行交流。
“任老师,我们今年设计什么机器人参赛呀?”朱永熙问道。
“我们去年设计的是轮式机器人,要不今年设计一个仿生机器人吧,就参考国外斯坦福大学的机械狗。”
因为第十八届的全国机器人大赛时,朱永熙全程参与了,他在设计组装方面也有了一部分经验,所以对于这次的比赛,团队实行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画一个三维立体机器人是特别繁琐,一个机器人几百个零件,小到螺丝孔大小都有规范,每天盯着电脑不断的改图、画图,画完了之后还要根据比赛来确定实用性,一天对着电脑屏幕十多个小时,眼睛干涩了就用眼药水,然后继续画图。”这是疫情备赛时团队成员的每天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再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比赛方案设计赛一等奖。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朱永熙很坦然,他说:“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专心做自己要做的事而已。”“用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和哲学。事事多一点用心,从平凡到优秀,每个人都能够做到。